科举时代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一通考下来,中进士还不是顶峰,士子最高台阶是朝考馆选入翰林。清朝一般唯进士能点翰林,几率多大?据江庆柏《清朝进士题名录》、朱汝珍《清代翰林名录》:清朝共行会试112科,进士26849名;馆选112科,翰林6073名。这里进士不含博学宏词科、经学科、经济特科在内的制科考试,为八旗士子举行过繙译科考试,上述合计取进士253名,不过这部分进士中有与常科进士重复的则统计在内;翰林不含招试补试博学宏词、保举经学、繙译科,上述翰林合计116名;进士和翰林包括顺治9年、12年满州榜进士各50名、翰林各9名。基本情况如下:
一甲全入翰林,二甲45.58%入翰林,三甲9.36%入翰林,进士总体22.62%入翰林,竞争还是很激烈。三甲入翰林几率虽很低,但清朝有4名进士榜最后一名入翰林:康熙30年何龙文、乾隆25年陈本敬(不算未殿试者)、乾隆34年季学锦(不算未殿试者)、嘉庆6年廖方彦(不算未殿试者),此外进士榜倒数2、3名入翰林的还有10名左右。在清朝,入翰林是当大官捷径,整个清朝汉大学士119人,其中翰林出身101人,进士出身17人,举人出身仅1人,就是官至东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封二等恪靖侯,死后谥文襄的左宗棠。据说左的大学士是恃功从皇上那讹来的,不管如何,左是个异数。事后看来,清朝的进士、翰林乃至状元等,糊涂蛋居多,不值多谈,但清朝在“最高学位”管理上尚属严格,值得今日借鉴。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