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经常有些耸人的消息传出,真假莫辩。最近一条则是说有逾800家公司在等待A股IPO,市场不堪重负,已形成危险的“堰塞湖”、亟需疏导分流,否则A股市场将大祸临头云云。Really?

福祸相依的道理。中国人里大概最具全球“普世智慧”的老子就说过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”从这个角度来看A股IPO的排队状况或许释然。众多企业等待IPO固然是压力,但不也正是机会所在吗?企业上市融资是个资源市场配置的过程,是个逐渐优化的过程,对交易所而言就是一门“生意”(除中国大陆外,全球主流的交易所自己基本都是上市公司),不光交易所,围绕上市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:承销商、律师、审计、评估、宣传、路演服务(A股路演有多少公务机出行?)等等。既然是生意,哪有担心顾客多的道理?境外的交易所如港交所、纽交所、NASDAQ等千方百计来大陆招徕上市资源,他们从不担心太多企业去排队上市。这么多的潜在顾客资源对A股为什么成为危险的压力呢?

关键是货真价实。企业上市是个融资的过程,同时也是出售部分收益权益的过程,专业地说很绕,请看各交易所公布的数以千计、厚逾百页的各式招股书,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买卖过程,持续有效进行的前提是信息真实、价格合理。但货真价实四个字对A股IPO有点遥远,信息多有不实,价格更欠公道。如果状况不改善,别说800家,1家都不该上市。改善的核心是监管——监管机构和监管方式。行政化的监管机构为世诟病久矣,各种批评建议已足够多。监管方式也要从形式向实质转变,除法律沿革、财务盈利规模等设置基本门槛外,尽量废除不必要的形式指标监管,改为真实性主导的实质性监管。净资产收益率10%和9.9%、年化复合增长率30%和25%等等的区别就交给市场判断吧,但10%或9.9%,其可靠性才是监管的焦点。现在相反,市场能有效判断的监管者把持不放,市场无法判断的监管者尸位素餐,且人为设置繁杂的、几乎无法做到的形式指标,一定程度上逼企业去粉饰装修。当然现实没有完美的监管,但如能保证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在重大事项上真实可靠,供需关系自然会调节IPO的定价,无需监管者费心。最近有若干业务在中国的公司以低个位数市盈率(P/E≤5)在海外上市,如重大事项真实,它们在A股还缺乏投资者吗?再多也不会。信息对称下,没有做不成的买卖,只有谈不拢的价格,A股IPO不例外。

秋后要算帐。资本市场上为非作歹的逐利之徒海内外都有,再完备有效的监管也不可能在IPO环节杜绝虚假,美国如此,香港亦如此,这就需要启动另一个机制:秋后算帐!股票上作奸犯科者未必是什么窃国大盗,大都为了贪财而已,除监管外,各种民事诉讼(及伴随的刑事诉讼)是有效制约手段,让贪财者坐监破财比空讲规范更具震慑力。当然,这也许会带来过度诉讼问题反而抑制股票市场发展,但A股当前的问题不是过度诉讼而是诉讼不足,应大力推进集体诉讼和损害赔偿制度。当然这不仅仅涉及市场监管者,还涉及到法律及相应的制度安排,但A股监管者应积极推动,而不是为诉讼设置过高的前置条件,监管者是有限的,市场参与者则有无穷的力量。最近黄光裕内幕交易民事赔偿案在北京宣判原告股民败诉,案件具体内容我们不便置评,但该类消息只会使A股市场的歹人更加嚣张,劣币驱除良币,市场中全是良币不现实,但劣币多过良币怕是离关门不远了。

如能提供实质性监管,存在有效的诉讼纠错机制,滥竽充数的上市企业会自然减少,不人为管控上市节奏的话,A股IPO价格自然会下调,在上市企业/投资者、Pre-IPO投资者/二级市场投资者,也就是说会在股票的卖方和买方间达到均衡。这种状况,再多企业IPO都是向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涓涓清泉,使其充满生机活力,A股不存在堰塞湖之类,怕的是我们大脑脑梗塞——它带来偏瘫失语、眩晕失调、昏迷乃至死亡。这才需要猛药治疗疏导。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兰

王兰

169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投资业者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