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中国实体经济总负债多大?该口径没官方统计数据公布,大致估计:范围,央行统计的实体经济是指非金融企业和住户,非金融企业贷款属实体经济负债,个人(住户)的贷款则含个人住房贷款、个人消费贷款、个人经营性贷款、信用卡透支等,其中绝大部分是住房贷款可从实体经济负债中排除,个人经营性贷款基本流入实体经济,还有企业债券;类型,只算计息负债,企业往来(应收、应付,预收、预付等)不涉及,它们对个体企业有压力、但汇总会相互抵消,且不计息、不自我衍生新的债务;数据,央行公布的《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》显示,截至2016年11月末实体经济(非金融企业和住户)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为154.36万亿人民币,其中本外币贷款(含委托贷款、信托贷款、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)129.52万亿元,企业债券18.05万亿,境内股票融资5.69万亿。剔除股票融资,假设贷款中约70%是企业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(据工商银行2015年末数据,个人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重为29.68%),加上企业债券,实体经济计息负债约108.71万亿,以100万亿计,利息按5%每年为5万亿。这偏向保守,实际上还有大量民间高息借贷流入实体经济,计息债务总额和年利息肯定超出100/5万亿。
 
仅保守估算也是天文数字,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扣除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14.65万亿,也就是说当期债务利息额大致相当于同期流入实体经济债务融资的1/3强,大量新融资被“虚拟”衍生债务吸干,“借新还旧”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,对实体经济压力呈缓慢指数增长,每况愈下、难以为继。
 
从企业角度看,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63554亿元,这里包括烟草等利税巨头,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大致2.5万亿元,其中估计1/2是金融业利润,实体经济的利润也就1万多亿。要减轻中国实体经济压力,避免“脱实向虚”,巨额计息债务是关键环节之一。
 
这种畸形局面与中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过于庞大有关,压制了实体经济、妨碍了直接融资发育有关。据银监会数据,2016年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219.61万亿,中国全年GDP估计也就70万亿出头,10月末沪深交易所登记存管证券总市值57.94万亿,登记存管证券包括股票、权证、各种债、封闭式基金、ETF、LOF和资产证券化产品,其中股票(A、B股)市值50.49万亿。
 
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、金融体系内部完全失衡,亟需改革。中国实体经济的规模、发展路径、结构以及中国的货币供应特点决定了其对资金的依赖,简单降杠杠未必管用,更需要转变融资结构,将相当部分间接融资转换成直接融资,具体而言就是将债权转换成股权且证券化。
 
2016年10月末沪深交易所股票平均静态市盈率上海17.84、深圳53.65,总体大致20倍左右,扣除低市盈率的银行股,实体股票市盈率大致30左右,忽略利息税收抵扣因素,每年实体经济债务成本5万亿中,如分解一半2.5万亿,释放出的利润足以支撑巨大市值的股票、股权市场。如此以减债带来的市值增加,市盈率合理、估值没有泡沫。
 
粗略推算:整个实体经济减少2.5万亿财务支出(付息)后不计税的因素,利润增加同样数,以30倍市盈率在交易所股票市场、以10倍市盈率在私募股权市场(含新三板)增发筹资,大致可以偿还对应的计息债务。转移一半的对实体经济的利息收入,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大致也能减少1/2,金融结构趋于均衡。
 
同样的资金支撑,股票、股权等直接融资比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差异较大:首先是对实体经济现金流压力不同,银行信贷长期要按季支付利息,短期还有急迫还本压力,股权融资是长期考量,现金分红压力不明显;其次对实体经济的评价标准不同,银行的评价标准单一,风险—激励不对称,该约束下只会对大企业、成熟企业、重资产企业有利,小企业、创业企业、轻资产企业很难获得间接融资,但股权融资是全方位考量,更利于创新型企业;再者,银行信贷更易造成行业趋同、顺周期操作、风险集中,股权投资更利于资金向实体经济多元化配置,可熨平部分宏观风险。
 
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应措施。
 
首先要充分发展股票、股权基金,这是推动债权向股权转换的支撑,据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6年3季度末数据:公募8.83万亿(其中货基+债基为5.58万亿),公募及子公司专户17.39万亿,证券公司资管15.77万亿,私募证券2.39万亿,私募股权(股权投资+创业投资)3.24万亿。这显然不够,需要极大充实IPO前的股权投资基金和IPO后的股票投资基金规模,才可能大量承接从银行业转移过来的资产,也才能有效削减实体负债。
 
其次应放开IPO,A股IPO人为管制是资本市场的奇葩,实现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一定要开启IPO阀门,开启不是放松标准而是放松管控,让金融和实体达致供求均衡。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向实体经济提供股票融资,促进股票基金的壮大,也只有可预计的IPO效应才能示范、刺激股权基金的发展,向创业、起步阶段的实体输送权益类资金支持。同时应大力推进债转股,促使存量的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化。
 
债转股必须是市场化的,不能作为商业银行抛弃不良债权的不得已办法,而是应立足于金融结构调整,优质债权也可是转换标的,同时银行的负债端在市场化前提下同时转换,变成股权、股票基金的持有人,从资产和负债两边同时对商业银行瘦身,成建制转换成直接金融机构,从而使金融系统趋于均衡。
 
最后,需抑制间接金融的扩张,如果认定中国的间接金融已过分膨大,就需要对其扩张加以适当抑制,否则如何调整?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不是金融,更不是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金融,他们的业务扩张尤其是向股票市场扩张要抑制,2016年A股248家IPO、筹资约1622亿元,平均每家6.5亿元,而其中8家商业银行上市就筹资294亿元,平均每家36.8亿元,本末倒置,不但削弱了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且从财务成本上进一步压制实体经济,宏观看得不偿失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兰

王兰

169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投资业者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