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超级大雨困在南方某机场,望着窗外朦胧的水汽,一股绝望感觉弥漫开来,巧遇老友L君,本以为与他聊天会容易度过时光、减轻些许焦虑,未曾想L君一直在唠叨什么MPA、超级金融监管……(这些与他本职工作极大关联),虽然我一直在礼貌倾听,但内心更感焦虑绝望。
1.中国的金融体系需要统一的综合监管。原因很简单,现在的金融机构、金融产品、金融活动等已非常综合化(或者说模糊化),而监管部门仍是分业碎片化的,极不对称,监管效果可想而知。金融是外部化明显、杠杆高、波及面广的行业,需要必要的监管。相对细分的概念,综合概念则更容易概括:如果说银行、保险勉强有概念边界,证券的边界基本是模糊的。债券是证券,为什么银行的债权不是证券?而一“证券化”了就是证券?严格区分不易。再比如蓬勃发展的私募基金(证券+股权),银行、保险监管部门不管,现在是证券监管部门间接管,别看有这个委那个办的文,非说私募股权基金是在从事证券业的理由(法律理由)并不充分。但如统一综合成金融监管,反倒简单,他们肯定是依托金融工具从事金融活动,归金融监管毫无争议。
2.超级慎行。超级字眼估计源自英语(美语?),只有美国人才喜欢用这类大到无边无际的词:什么Superpower,超级大国,听得多过瘾;Super Bowl,超级碗,碗确实够大;Supermodel,超模,哪超?估计是出场费。如果说超级是无所不包、无所不能的意思,那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已有一个超级管理部门了,其作用和效果一直存有极大争议,客观而言如果没这个部门,中国实体经济活力或许更强些、GDP或许多增长几个百分点。存在就是合理的,实体经济中的超级管理部门想取消不太可能,金融领域就别再新整出什么超级监管部门了。
3.理由不足。说得热闹的金融超级监管是啥玩意?简单理解:综合金融监管=银行监管+证券监管+保险监管;超级金融监管=综合金融监管+货币发行当局(央行)。主张超级监管模式的提出了N条理由,比较靠谱的一条是:因为央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,银行、证券、保险出了问题,最终都要央行出面拿钱,用别人的钱买单有很大的道德风险隐患,故需要归央行统一监管云云。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,但自己的钱为自己买单有时潜在道德风险更大,教训比比皆是,何况央行的钱并非自己的,是国家信用,管钱人和用钱人分开多少可以相互制衡。如按主张超级监管者的逻辑,那财政部也别做预算了,直接派人到全国做出纳完事。简言之,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天然的矛盾多过统一之处,主张金融超级监管理由并不充足。
4.路数不同。央行的工作很宏观,货币政策、汇率政策等等(货币的发行、数量、价格、跨境流动),基本上还是一般均衡的思路、经济学的框架,而金融监管的工作则多是微观的,关注套利活动,法律事宜居多。宏观部门具有判断优势,但不具有政策执行优势,前者需要好的宏观经济学家,后者恐怕更需要法律专才,比较特点完全不同,张飞干不了李白的事,凑在一起看不到组合效应,只会增加操作成本。
5.不利熨平经济周期。金融监管中监管不足和过度监管都应避免,很不幸两者往往同时存在。更关键的是金融监管应考量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经济周期即为一例。中国经济波动性强,金融更起了推波助澜的顺周期作用,不但加剧了实体经济波动风险,也加大了金融资产的风险,理想的模式是金融体系能够适当地反周期操作。如实施超级金融监管,宏观政策和微观监管同出一门、共振明显,只会使顺周期效应加强,不利熨平经济周期,也不利于管控金融总体风险。
中国是全球唯一超大尺度(地域、人口、经济规模)且实施单一制的国家(某些方面可比的美国、俄罗斯、印度等都是联邦制),纵向的高度集权需要横向的适度分权以保持活力。中国的政府资源、权力已经过于集中,对企业形成了明显压抑,在此背景下再实施所谓金融超级监管弊大于利。
0
推荐